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,以围绕才华横溢、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,传播至华夏各地,民俗文化共享,屈原之名人尽皆知,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。
关于端午节的来历,归纳起来,大致有以下诸说: 屈原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《续齐谐记》和南朝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。据说,屈原投汨罗江后,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。
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。 端午节,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。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,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;也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。
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。而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,同时也有辟邪驱瘟、保平安的寓意。从此,端午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。 相关典故和寓意 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寓意。
1、关于端午节的来源,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,诸如:纪念屈原说;吴越民族图腾祭说;起于三代夏至节说;恶月恶日驱避说,等等。迄今为止,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。
2、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,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。
3、端午节的来历—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、重午节,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、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。
1、除佩饰艾虎以外,端午节还有用雄黄为小儿在额头画“王”的风习,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。 画额 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,云可驱避毒虫。
2、端午节的由来 战国末期的楚国人屈原是个饱读诗书的诗人,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,可惜他势力单薄无力变法,所以两次遭人离间被楚王被流放,最终在江南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后投身滚滚江河之中。
3、端午又称天中节,所以,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。四种端午节的真实来历说法中,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。 端午节的风俗 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,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,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,乃遗俗也。
1、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,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。
2、端午节的简短来历:端午节起源于中国,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。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,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。
3、端午是中国的端午节,原为古代先民选择“龙升天”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。由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杀,后来又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;也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。
4、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重午节、龙舟节、龙日节、正阳节、浴兰节、天中节等等,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。 端午节,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。
端午节的由来,各本其源,有“屈原说”、“伍子胥说”、“曹娥说”、“恶月恶日驱避说”、“吴越民族图腾祭说”等,但“屈原说”最受认同 纪念屈原 屈原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都。
端午节的来历—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、重午节,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、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。
总的来说,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“龙升天”吉日祭龙祖,注入夏季时令“祛病防疫风尚,把端午视为“恶月恶日”起源于北方中原,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。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。
越南端午节(越南语:Ttoanng/汉越词:节端午),是越南的传统节日,又称正阳节等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,还有端午驱虫等习俗。越南的端午节习俗和中国基本相同,但许多人都不知道“屈原”。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五节、天中节等,是集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欢庆娱乐及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