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十恶不赦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种罪名,出自《唐律疏议·名例》。
【典故出处】:元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四折:「这药死公公的罪名,犯在十恶不赦。」 【成语意思】:十恶:旧刑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。指罪恶极大;不可饶恕。
十恶不赦的解释[unpardonably wicked;be guilty beyond forgiveness] 十恶 :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,即:谋反、大逆、谋叛、恶逆、不道、大不敬、不孝、不睦、不义、内乱。
“十恶不赦”,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、不可宽恕的人。古人往往给敌人列上十大罪名,以便出师有名。 其实,“十恶”真有律法规定的十条大罪,始见于一千三百年前的北齐法律。
指罪恶极大,不可饶恕。 成语出处: 《隋书·刑法志》:“又列重罪十条:……其犯此十者,不在八 议论 赎之限。”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四折:“这药死 公公 的罪名,犯在 十恶不赦 。
十恶不赦,那就是恶贯满盈了。“十恶不赦”,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、不可宽恕的人。古人往往给敌人列上十大罪名,以便出师有名。 其实,“十恶”真有律法规定的十条大罪,始见于一千三百年前的北齐法律。
」 【成语意思】:十恶:旧刑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。指罪恶极大;不可饶恕。
不单好的凑整,坏的也得凑整,形容一个人罪恶滔天、罪大恶极、罪无可恕,也有一个凑整的词儿,叫做“十恶不赦”。
【成语】: 十恶不赦 【拼音】: shí è bù shè 【解释】: 指罪恶极大,不可饶恕。【出处】: 《隋书·刑法志》:“又列重罪十条:……其犯此十者,不在八议论赎之限。
形容罪大恶极,不可饶恕(十恶:古代刑法指不可赦免的十种重大罪名,即:谋反、谋大逆、谋叛、恶逆、不道、大不敬、不孝、不睦、不义、内乱,现在借指重大的罪行)。
典出《隋书.卷二五.刑法志》。 后用「十恶不赦」形容罪大恶极,不可饶恕。
1、」 【释义】:指罪恶极大,不可饶恕。 【读音】:shi e bu she 【近义词】:罪大恶极 罪该万死 【反义词】:罚不当罪 立功赎罪 【例句】: 捏造数据是十恶不赦的科学之罪。
2、词目 十恶不赦 发音 shí è bù shè 释义 指罪恶极大,不可饶恕。 近义词 罪大恶极罪该万死 反义词 罚不当罪立功赎罪 引用 《后西游记》第二十六回 归并一心 扫除十恶 ...杀得是,无罪。
3、[释义]指罪恶极大,不可饶恕。[出处]《隋书·刑法志》:“又列重罪十条:……其犯此十者,不在八议论赎之限。”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四折:“这药死公公的罪名,犯在十恶不赦。
4、我们今天说“十恶不赦”,纯粹是个形容词,意思是坏到顶了,但十恶不赦最早的含义,却如它字面意义所指,是说的十种不能被赦免的大罪。
1、“十恶不赦”是指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,在法律上规定有十种重大犯罪不能赦免。在历史上,十恶提法是逐步演变而成的。至北朝北齐时开始规范化,定十条重罪。
2、形容罪大恶极,不可饶恕(十恶:古代刑法指不可赦免的十种重大罪名,即:谋反、谋大逆、谋叛、恶逆、不道、大不敬、不孝、不睦、不义、内乱,现在借指重大的罪行)。
3、十恶不赦是指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,在法律上规定的十种重大犯罪是绝不能赦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