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天柱县的行政区划包括10个镇和6个乡,具体分布如下:凤城镇 邦洞镇 坪地镇 兰田镇 瓮洞镇 高酿镇 石洞镇 远口镇 坌处镇 白市镇还有6个乡分别是:社学乡、渡马乡、注溪乡、地湖乡、竹林乡和江东乡。这些乡镇下设315个村民委员会和11个居民委员会。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天柱县总人口为348302人。
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天柱县总人口为348302人。具体乡镇人口如下:凤城镇52194人,邦洞镇37512人,坪地镇18081人,兰田镇26614人,瓮洞镇18013人,高酿镇27487人,石洞镇25464人,远口镇23944人,坌处镇13902人,白市镇30607人,以及乡级人口分布。
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,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,地处东经108°55′10″-109°36′28″、北纬26°20′05″-26°59′49″之间。东抵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、东安县,南连三穗县、剑河县,西邻锦屏县、施秉县,北界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。
天柱县:面积2201平方千米,人口39万。锦屏县:面积1597平方千米,人口22万。剑河县:面积2165平方千米,人口24万。台江县:面积1078平方千米,人口14万。黎平县:面积4439平方千米,人口49万。榕江县:面积3316平方千米,人口32万。从江县:面积3245平方千米,人口32万。
天柱县总面积为2201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约为498万人。这里以侗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%。这种多民族聚居的特点,使得天柱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社会风貌。在行政区划上,天柱县下辖11个镇、4个街道和2个乡。这些乡镇分布在全县各个地区,构成了天柱县的行政架构。
天柱县行政区划:天柱县辖10个镇和6个乡,具体为凤城镇、邦洞镇、坪地镇、兰田镇、瓮洞镇、高酿镇、石洞镇、远口镇、坌处镇、白市镇、社学乡、渡马乡、注溪乡、地湖乡、竹林乡、江东乡。天柱县历史名人:王天培:清朝末年的革命烈士,参与武昌起义并担任宣传工作。
天柱县不属于哪个市,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县。以下是关于天柱县归属的详细解释:行政区划:天柱县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,因此它并不隶属于某个市。
渡马乡位于县城东面16公里处,东抵白市镇,西、南接社学乡,北临兰田镇,总面积846平方公里。全乡辖12个行政村、183个村民小组、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集乡。渡马乡其中侗族人口占76%,苗族人口占22%,是一个以侗族、苗族人口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镇。渡马乡:在一个盆地里,地貌呈丘陵状,地势平坦,交通便利。
渡马乡位于县城东面16公里处,东抵白市镇,西、南接社学乡,北临兰田镇,总面积846平方公里。全乡辖5个行政村,64个村民组,5182户,21098人,其中侗族人口占76%,苗族人口占22%,是一个以侗族、苗族人口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镇。天(柱)白(市)公路穿越而过,村村均通水泥公路。
监军镇位于陕西省永寿县南部,系永寿县人民政府驻地,东边封侯沟与御驾宫乡相望,南和乾县吴店乡接壤,西以漠西河为界与甘井镇相邻,北和永平乡、渡马乡相邻,镇政府驻永寿县城新永路东段。
天柱县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置县,当时名为天柱县,后曾改称龙塘县,不久又恢复原名。清代雍正五年(1727年)天柱县改隶贵州,属黎平府。民国时期,天柱县的隶属关系经历了多次变更,最终在1950年归属镇远专区,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,1958年并入锦屏县,1961年恢复天柱县。
贵州天柱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二十五年,当时由凤城初置为天柱县。以下是天柱县历史的几个重要阶段:古代归属:最初,天柱县为荆州之界的偏远区域,后归属楚国西部。秦代时,它属于黔中地;汉代则隶属于牂牁郡;隋唐宋时期,隶属于诚州;元代时,属于湖广行省的武冈路绥宁县和靖州路的会同边地。
天柱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,当时开始设立天柱县,其前身是一个名为凤城的千户所。最初,县名源于城北的柱石山,因其石柱擎天的壮丽景象而得名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天柱县的归属经历了多次变迁。
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,地处武陵山脉南麓。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,春秋时期已有人烟稠密的村落。秦朝时期,天柱县境内开始有行政设置,汉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此后历经朝代更迭,天柱县一直保持着繁荣与发展。
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初置天柱县,天柱未置县前为千户所,原名凤城,后改名天柱,县以城北柱石山“石柱擎天”得名。 天柱夏属荆州之界僻,周属楚之西,秦属黔中地,汉属牂牁郡,隋、唐、宋为诚州(今湖南靖州)所辖,元为湖广行省武冈路绥宁县及靖州路会同边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