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们,谁懂啊!最近的社交圈是不是被各种马拉松奖牌刷屏了?感觉身边的人不是在跑马,就是在去跑马的路上。从霸总到隔壁大爷,人手一块奖牌,主打一个“我跑了,我牛掰”。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,大家热血沸腾,觉得四十二公里的征途就是“诗和远方”,半马二十一公里更是“洒洒水啦”。然而,就在前阵子,徐州马拉松的一则新闻,像一盆冷水,哗啦一下浇在了所有跑者的心头,直接让人破防了。
事情是这样的,就在那场人山人海、彩旗飘飘的2024徐州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上,一位年轻的半马选手,在距离终点线仅有几百米的地方,突然倒地不醒。我的天,这可不是剧本,是活生生发生在赛道上的惊魂一幕。你想想那个画面,胜利的拱门就在眼前,周围是山呼海啸的加油声,马上就要拿到那块可以发朋友圈炫耀的奖牌了,结果……人没了。这冲击力,简直比博尔特冲线还猛。
很快,消息就传开了。这位倒地的小伙子是江苏师范大学的一名在校学生,姓郑,非常年轻。据现场的跑友和视频记录显示,他当时已经跑到了约20.5公里的位置,离半马终点21.0975公里也就差临门一脚了。可就在这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时刻,他突然倒下,心脏骤停。现场的医疗人员反应神速,立刻冲上去进行心肺复苏和急救,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也之一时间安排上了。随后,救护车火速将他送往医院抢救。整个过程,可以说是争分夺秒,与死神赛跑。
然而,奇迹并没有发生。尽管医护人员拼尽了全力,官方后续发布的通告还是确认了那个最令人心碎的结果:这位年轻的生命,永远定格在了那条他热爱的赛道上。消息一出,整个跑圈都炸了锅。大家的之一反应是震惊和惋惜。“太可惜了,这么年轻!”“就在终点前啊,心态崩了!”“我真的会谢,以后跑马都有心理阴影了。”各种评论瞬间淹没了相关新闻的评论区。
这事儿最让人觉得“细思极恐”的地方在于,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,跑马拉松出事的,要么是平时不锻炼、一时头脑发热的“小白”,要么是挑战极限、把自己往死里卷的“大神”。可这位同学,据他身边的人说,平时也是个热爱运动的阳光大男孩。这就引出了一个灵魂拷问:为什么看起来身体倍儿棒的年轻人,会在一场看似“难度减半”的半程马拉松里倒下?
来,咱们盘一盘。很多人对半马有个误区,觉得它就是全马的“青春版”,难度直接砍半,闭着眼都能跑完。但实际上,半马的危险性一点也不低,甚至在某些方面,它比全马更“阴险”。为啥这么说呢?跑全马的人,通常都是有备而来,训练周期长,对自己的身体极限有比较清晰的认知,比赛时懂得“悠着点”,合理分配体力。而半马呢,门槛相对较低,吸引了大量经验不足的跑者。这些人可能平时也就跑个五公里、十公里,觉得半马努努力也能拿下,结果在比赛氛围的 *** 下,一不小心就“上头”了。
尤其是在比赛的后半段,特别是临近终点的时候,体内的能量基本耗尽,电解质也处于失衡状态,身体已经发出了“红色警报”。但此时,终点线的拱门、鼎沸的人声、摄影师的镜头,都在 *** 着你的肾上腺素疯狂分泌。很多人会选择在这时候“冲一把”,来个帅气的冲刺。殊不知,这个行为对于一颗已经疲惫不堪的心脏来说,是致命的负荷。心脏突然从高强度有氧运动模式切换到极限无氧冲刺模式,很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,导致心脏骤停。徐州这位同学倒下的位置,恰恰就印证了这一点——终点前的“魔鬼地带”。
这次徐州马拉松事件,也让“马拉松猝死”这个沉重的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。其实,这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国内外马拉松赛场上类似的悲剧时有发生。很多猝死的运动员,事后检查都发现存在潜在的心脏疾病,比如肥厚型心肌病等。这种病在平时可能毫无症状,但在极限运动状态下,就可能成为“隐形杀手”。所以,赛前体检真的不是走过场,尤其是心脏彩超,能筛查出大部分结构性心脏病。千万别觉得自己年轻,身体好,就忽略了这个“保命”环节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就全盘否定马拉松这项运动。徐州马拉松的组委会在这次事件中的应急处理,从现场跑友的反馈来看是相当及时的。医疗点分布合理,急救人员反应迅速,这已经是目前赛事保障能做到的更好水平。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:跑马,真的不只是用腿,更是用脑子。你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敬畏之心,懂得倾听它发出的信号。感到胸闷、心悸、头晕、眼前发黑时,别硬撑,别想着“我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”。果断放弃比赛,找个志愿者或者医疗点求助,这不丢人,这是对自己生命负责。
现在,城市马拉松办得是越来越火热,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好几个城市在同时开跑。这股热潮背后,是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,是好事。但越是这样,我们越需要冷静。朋友圈里的奖牌再亮眼,也不及生命的光芒。跑马的初衷是为了健康和快乐,而不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证明什么。别让一场本该是狂欢的盛宴,变成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。那个冲过终点线的你,应该是笑着的,而不是躺着的。
话说回来,你知道为什么小明一边刷牙一边吹口哨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