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“足球运动员是不是职业”,相信很多人脑袋里之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“职业足球员”四个字。乍一看,这个标签看似清楚明了——他们每天穿着足球鞋挥汗如雨,出席各种比赛,披星戴月,为了一个目标:赢得比赛,赚点外快,追求梦想。这个“赚外快”几个字,可能让一些朋友偷偷一笑:足球运动员真的是职业吗?还是只是业余爱好?其实,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买菜买到“熟了的菜”一样,让人琢磨不透。
从法律层面来讲,足球运动员绝对是职业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相关部门制定的定义,职业运动员就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职业、以赢得比赛获益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人员。他们签订运动合同,接受专业培训,收入主要来自比赛奖金、广告代言、俱乐部工资,还会有一些额外的赞助、转播分成等渠道。说白了,打个比方,这些人可是靠踢球一晚上赚一顿饭的“铁饭碗”!
但你知道吗?在很多国家,足球运动员的职业地位还要刷一波存在感。比如欧洲联赛一旦火了,球员基本就是资本家手中的“荷包蛋”。他们签的合同值以百万、千万美元计,身价蹭蹭上涨,比大部分普通人一辈子的工资还高。这个财大气粗不言而喻,完全符合“职业运动员”的定义。像梅西、C罗、内马尔,这些名字几乎都成了资本运作的符号。这样的职业身份显然毋庸置疑。可是,你说,普通人家的后院运动员算不算职业?
不过,问题就出现了:在中国,尤其是在一些足球青训体系还在“砸钱养人”,但产业链还没有完全理顺的地方,很多人会觉得,足球运动员没那么“职业”。有些人可能会调侃:足球场上冲锋陷阵的,真的是“正儿八经”的职业吗?他们像打工仔一样,合同期满后,可能就“散伙”啦,要不就“转行”开饭店了。甚至有一部分草根球员,靠业余时间踢踢比赛,赚点零花钱,根本不拿工资,硬要说“职业”这个词,难免让人打个问号。是不是有人觉得,他们不过是“ *** ”而已?
其实,职业不职业,还真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:职业意味着稳定吗?意味着名利双收吗?还是说,牺牲了个人时间、生活质量?有人忙得焦头烂额,生活压力巨大,连打个游戏的时间都没有,这还是职业吗?反过来看,比如一些职业足球队员的训练强度、比赛天数,安排得复杂到让人怀疑人生:是不是都在“职业养成计划”里?是不是每天除了踢球,你还能做点别的?答案就是,绝大部分职业足球员都像个“机器人”,24小时盯着训练、比赛、身体管理、广告合作—他们真的是专业人士吗?还是被生活“榨干”的“职业战士”?
别忘了,有些所谓的“业余运动员”,他们虽然没有签合同,也没有收入来源,却在社区里踢得不亦乐乎,天天喊着“我只是爱踢球的”。他们是“业余”的,但绝对没有放弃对足球的热爱。这种情况,也让“职业”这个词变得模糊起来。其实,足球运动员到底算不算“职业”,取决于“收入、合同、社会认知”的三重标准。只不过,这个标准像个调色板,色彩丰富,又很难一刀切。
你看,在不同国家、不同地区,足球运动员的“职业”定义都不一样。像在巴西、阿根廷,这些足球迷的“梦想工厂”,天赋加上环境,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是“职业梦”。而在某些国家或者地区,甚至还存在“非正式职业”的说法:比如 *** 足球、业余联赛,虽然没有晋升到“官方职业”的级别,但他们也是为足球献身的“职业队员”。就像说的,足球世界里的职业划线,没有那么“死”。
如果你是个足球迷,你会觉得,踢球是不是职业?其实,答案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。简单的说,只要你靠踢球挣钱,就基本可以认定自己是“职业”。复杂的就像一锅炖,里面有合同、身份、社会认知,还有你内心的热爱和坚持。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觉得——职业不职业,就看你把足球当啥,是赚工钱的“铁匠”,还是把它当作生命的“火焰”?不过啊,要问真正的答案,或许得让那些“踢到飞起”的足球运动员来说他们自己才会知道。要不然,这题是不是可以留给他们自己去答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