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〔18〕句读(dòu逗):也叫句逗。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,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(逗),句号为圈,逗号为点。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,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。读,通“逗”。
1、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-受(老师,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,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。):通“授”,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(教他读书,学习书中的文句。
2、通假字是“不”,通“否”,表否定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原句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翻译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,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。
3、或师焉,或不焉。“不”通“否”。白话释义:向老师请教,有的(疑惑)却不向老师学习。创作背景:《师说》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(801—802),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。
4、师说通假字 师者,所以传道[受]业解惑也 受:通“授”,传授,讲授 或师焉,或[不]焉 不:通“否”,表否定 授之书而习其句[读]者。
5、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,齐师伐我名词,军队。之 助词,宾语前置的标志,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,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,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,流传。
6、时代越后的文章,通假字越多。句译:老师,是(可以)依靠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难问题的。此句出自于唐代韩愈的《师说》原文为: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1、郯(tán)子(37)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(40)”是故弟子不必(41)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(42),如是而已。
2、六国论通假字 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 满足 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。
3、而: 通“尔”; 你的。 代词。 “若欲 死而父,即前。
4、(《六国论》) 2扶老:今义:扶着老人;古义:拐杖。例:策扶老以流憩。 (《归去来辞》) 2一切:今义:所有的;古义:一律、一概、任何。例如: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。 (《梦溪笔谈》) 30、鞠躬:今义:行礼。
1、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-受(老师,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,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。):通“授”,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(教他读书,学习书中的文句。
2、通假字是“不”,通“否”,表否定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原句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翻译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,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。
3、师说通假字 师者,所以传道[受]业解惑也 受:通“授”,传授,讲授 或师焉,或[不]焉 不:通“否”,表否定 授之书而习其句[读]者。
4、或师焉,或不焉。“不”通“否”。白话释义:向老师请教,有的(疑惑)却不向老师学习。创作背景:《师说》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(801—802),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。
5、通假字 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受:通“授”,传授,讲授。或师焉,或不焉。不:通“否”,表否定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。读,通逗”,阅读中的断句。
6、郯(tán)子(37)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(40)”是故弟子不必(41)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(42),如是而已。
【译文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。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讲授学业、解答疑难问题的。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?有了疑惑,如果不跟老师学习,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,就始终不能解开。
《师说》逐句翻译如下: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、教授学业、解释疑难问题的人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文言文《师说》翻译: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。老师,是(可以)依靠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难问题的。
【译文】古时候求学的人必定有好老师。好老师,(是)靠(他)来传授道理,讲授学业,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。
师说高中原文及翻译如下:翻译: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。老师,是(可以)依靠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难问题的。